光电检测技术革新医疗诊断,超灵敏光电传感器助力早期疾病筛查
传统医疗诊断技术(如生化检测、影像学检查)在早期疾病筛查中常存在灵敏度不足、检测周期长、有创取样等问题,难以满足 “早发现、早干预” 的医疗需求。近期,基于光电原理的超灵敏检测技术实现突破,通过 “纳米光电材料 + 微流控芯片” 融合设计,实现对生物标志物的高特异性、高灵敏度检测,为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早期筛查提供无创、快速的解决方案,推动医疗诊断向 “精准化、便携化” 转型。
技术创新方面,清华大学医学院研发的光电生物传感器,核心在于 “金纳米颗粒增强光电探测” 技术:传感器芯片采用氧化钛(TiO₂)纳米阵列作为光电活性层,表面修饰针对特定生物标志物(如肿瘤标志物 CA125、心肌标志物 cTnI)的特异性抗体;当待检测样本中的生物标志物与抗体结合时,会引发金纳米颗粒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效应,增强 TiO₂的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使传感器的光电流信号发生显著变化 —— 即使样本中生物标志物浓度低至 1pg/mL(10⁻¹²g/mL),仍能检测到明显的信号响应,检测灵敏度较传统酶联免疫法提升 1000 倍。同时,传感器集成微流控通道,仅需 5μL 微量血液或唾液样本,即可在 15 分钟内完成检测,无需专业实验室操作,适配基层医疗与居家自检场景。
应用场景中,某三甲医院将该光电传感器用于卵巢癌早期筛查。过去,卵巢癌早期诊断依赖 CA125 血液检测与超声检查,CA125 检测灵敏度低(早期阳性率仅 40%),超声检查易漏诊微小病灶;如今,通过光电传感器检测血液中的 CA125,早期阳性检出率提升至 85%,且检测时间从传统方法的 24 小时缩短至 15 分钟。在一次筛查中,传感器成功检测出一名 CA125 浓度仅 3pg/mL 的早期卵巢癌患者,患者及时接受手术治疗,5 年生存率提升至 90% 以上。在心血管疾病领域,该传感器用于心肌梗死早期诊断,通过检测血液中的 cTnI,可在心肌缺血发生后 1 小时内检出阳性,较传统检测方法提前 3 小时,为患者争取黄金救治时间,降低死亡率。
随着光电检测技术与 AI 诊断算法的融合,未来将实现 “多标志物联合检测”,通过同时检测多种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进一步提升诊断准确率,同时传感器将向 “可穿戴化” 发展(如光电检测手环),实现慢性病的实时监测与预警,为全民健康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免责声明:来源标记为网络的文章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我司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