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点显示技术迎来 “材料 - 架构” 双重革新,QLED 电视进入高性价比量产阶段
国内光电企业联合科研机构在量子点显示(QLED)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通过新型量子点材料合成与背光架构优化,解决了传统 QLED 产品色域窄、功耗高、成本高的短板,推动大尺寸 QLED 电视进入高性价比量产阶段。目前首款采用该技术的 75 英寸 4K QLED 电视已实现规模化出货,售价较前代产品降低 40%,预计 2027 年国内 QLED 电视市场渗透率将突破 25%,市场规模达 280 亿元。
QLED 技术以量子点为核心发光材料,通过蓝光激发量子点产生红、绿单色光,配合背光模组实现显示,但传统方案存在明显局限:量子点易受蓝光照射降解,导致色域衰减;背光均匀性不足,影响画质表现;且材料制备成本高,制约规模化应用。此次技术突破聚焦两大核心方向:在材料层面,采用 “核壳结构优化 + 表面钝化” 工艺合成新型量子点,将蓝光耐受性提升 3 倍,色域覆盖率从传统的 95% DCI-P3 扩展至 99.2%,接近 OLED 水平,同时材料制备成本降低 50%;在架构层面,创新 “Mini LED 分区背光 + 量子点膜集成” 设计,将背光分区数量提升至 2048 区,动态对比度达 150000:1,较传统方案提升 4 倍,且通过智能调光算法使功耗降低 25%。
量产产品性能与市场反馈表现亮眼。实测数据显示,新型 QLED 电视在强光环境下峰值亮度达 1200 尼特,较 OLED 提升 60%,无反光干扰;连续工作 10000 小时后色域衰减不足 2%,解决了传统量子点产品的寿命短板。某家电企业数据显示,该款电视上市首月订单量突破 30 万台,其中 70% 来自高端消费市场。在商用领域,其高亮度与广色域特性已适配零售展示、医疗影像等场景,某连锁超市采用该技术搭建的商品展示屏,使生鲜产品色彩还原度提升 40%,客户购买转化率增加 15%。
产业生态与技术迭代加速推进。目前国内已形成从量子点材料制备、背光模组生产到整机集成的完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达 80 余家,核心材料国产化率超 70%。企业正持续推进技术升级,计划 2026 年推出采用量子点电致发光(QDEL)技术的自发光产品,无需背光模组即可实现显示,进一步缩小与 OLED 的厚度差距。行业专家表示,QLED 技术凭借 “高画质 + 长寿命 + 低成本” 的综合优势,正成为 LCD 与 OLED 之外的第三极选择,未来三年有望在中高端显示市场实现快速渗透。
免责声明:来源标记为网络的文章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我司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