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国际光电博览会

2025年12月10-12日
地点:厦门国际会展中心

联系电话:李海菊 13161718173

距离开展

当前位置:主页 > 媒体中心 > 展会新闻 > >
展会新闻

红外焦平面阵列芯片突破 12μm 工艺,工业测温精度达 ±0.1℃

来源:厦门国际光电博览会        发布时间:2025-10-20

红外焦平面阵列芯片突破 12μm 工艺,工业测温精度达 ±0.1℃

光电企业在红外焦平面阵列(IRFPA)芯片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基于碲镉汞(HgCdTe)材料的 12μm 像素芯片完成量产验证,640×512 分辨率器件的噪声等效温差(NETD)低至 10mK,工业场景测温精度达 ±0.1℃,成功打破高端红外芯片领域的技术垄断,推动工业测温、安防监控等设备自主化率从 35% 提升至 60%,预计 2030 年全球红外芯片市场中该类技术相关产品规模将突破 200 亿元。

传统红外焦平面阵列芯片受限于材料提纯与像素工艺,存在两大核心瓶颈:HgCdTe 晶体生长过程中,组分均匀性偏差超 ±2%,导致 25% 的像素响应不一致;12μm 以下像素的光刻套刻精度仅 ±3μm,难以满足微缩化需求,且芯片封装后散热效率低,高温环境下 NETD 衰减超 30%。该技术通过三重创新实现突破:采用垂直梯度凝固(VGF)工艺优化晶体生长参数,将组分均匀性偏差压缩至 ±0.8%;引入深紫外光刻与电子束曝光复合技术,套刻精度提升至 ±1.2μm;开发陶瓷 - 金刚石复合封装基板,热导率较传统氧化铝基板提升 5 倍,芯片工作温度控制在 50℃以内。

量产产品已实现多场景性能突破。基于该芯片的工业红外热像仪,可精准捕捉设备微小温度变化,在新能源电池热管理中,能识别 0.5℃的局部温升,较同类进口设备响应速度提升 40%;某光伏企业应用后,组件热斑检测效率提高 60%,每年减少产能损失超 2000 万元。在安防领域,搭载该芯片的监控设备可在全黑环境下实现 1500 米范围的目标识别,且抗电磁干扰能力较传统设备增强 3 倍,已在边境安防项目中批量部署。

产业生态与成本优势持续凸显。目前已形成从 HgCdTe 晶体生长、芯片制造到模组封装的完整产业链,核心材料自主化率从 40% 提升至 85%,芯片单价较进口产品降低 50%。某企业投资 18 亿元建设的 12 英寸红外芯片产线即将投产,预计 2026 年月产能达 5 万片,进一步降低规模化应用成本。相关产业工程将红外热像仪纳入重点推广设备,加速技术在工业、安防等领域的渗透,预计 2030 年高端红外芯片自主化率将突破 80%。


免责声明:来源标记为网络的文章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我司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